• 2021-03-12
  • 客座教授
  • 阅读量:

柳冠中(客座教授)


 






柳冠中,客座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责任教授,博士导师,政府津贴学者,中国工业设计协会荣誉副理事长、专家组组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工业设计艺委会副主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顺德)设计战略与原型创新研究所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设计艺术院研究员,香港理工大学等多所大学特聘或兼职教授。

 

个人履历:

1961-1966年就读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建筑装饰系(五年本科)。

1974-1978年在北京市建筑设计院研究室从事室内设计。

1978-1980年就读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工业美术系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

1981-1984赴西德国立斯图加特设计学院工业设计系作访问学者。

1984年回国任教,于1984年8月-1999年任我国第一个工业设计系主任,开拓了我国工业设计教育体系。

1989年被世界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名古屋大会邀请演讲。

1989年被国家人事部、国家教委派授予“归国留学突出贡献”奖章。

1992年被评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

1997年主编并专著“工业设计学系统教材”获北方十省优秀图书一等奖。

1997年主持的“工业设计专业”被轻工业部评为重点二级学科。

1998年被评为“政府津贴学者”。

1998年被香港理工大学授予“杰出访问学人”奖并被聘为荣誉教授。

1998年被聘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

1999年主持的“手机概念设计”获第9届全国美展银奖。

1999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清华大学后,被聘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责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2000年 “人为事物科学——设计方法论”一文被德国HOCHENHEIM出版社登入“设计师必读”一书中(SBN 3-89850-018-7)。

2001年主编及专著“工业设计学系统教材”被评为北京市高等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以及国家教委高等教育优秀成果二等奖。

2004年被德国著名“IF”机构聘为中国地区04年IF优秀设计评审委员。

2002年—2005年四次被清华大学评为“良师益友”称号。

2008年被任命为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工业设计领域教育协作组组长。

2009年被聘为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中心设计战略与原型创新研究所所长。

 

主要学术观点:

       创立了方式设计说事理学方法论、设计文化论共生美学等理论,已被世界先进国家该学科理论界承认及引用,是国内工业设计学科的带头人,在该专业领域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设计是创造一种健康合理的生存方式。强调“创造”——使人类生活更健康、合理、有节制,要与大多数人“和谐”;要与大自然“和谐”。设计是谐调人类需求、发展与生存环境条件限制的关系,这称之为适可而止、因势利导的可持续发展之理。设计的对象表面是“物”,而本质是“事”。研究“事”与“情”的道理,即“事理”。“事”是“人与物”关系的中介,不同人或同一人在不同环境、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下,即使为同一目的,他所需要的工具、方法、行为过程、行为状态都是不同的,使用的工具、产品乃至造型、材料、结构等当然也不同,所以把“事”弄明白了,“物”的概念就显现出来了。设计就是把“事理”研究清楚,其“定位”就是选择原理、材料、结构、工艺、形态、色彩的评价依据。这就是把实现目的之外部因素限制与可能——“事”作为选择、整合实现“物”的内部因素依据,即为实现目标系统去组织整合“物”的设计理论和方法。“实事求是”是“事理学”的精髓,也是设计的本质。重在“事”的研究,从实现目的之外部因素入手,建立“目标系统”和“新物种”的概念。设计的结果是“物”,但设计的出发是“事”。我们提倡“创造”,不满足模仿,必须从研究“事”入手,研究实现目的之外部因素限制,从而深入理解“事”的本质,进而创造“新物种”。这就是中国传统观念的精华——“超以象外,得其圜中”。

 

学术成果:

2005年与日本筑波大学、韩国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一起,以“筷子”——亚洲食文化为题,合作完成此课题研究。

2006年1月著作《事理学纲要》一书由中南大学出版社出版(ISBN 978-7-81105-245-9)。

2006年6月作为执行主编,负责《中国工业设计年鉴》的定位、组稿、审稿,由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ISBN 7-80011-914/Z.440)。

2006年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思维方法与设计方法论研究”。

2007年参与诺基亚“移动通讯产品用户研究”研究课题。

2007年10月主编《中国古代设计事理学系列研究》(上、下卷)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10月出版(ISBN 978-7-04-022958-5)。

2007年主持北京奥运会中心景区灯具研究与设计项目,该设计实施后获得2008年“中国红星设计奖至尊金奖”。

2007年主持北京奥运会运动器械研究与设计项目。

2008年1月作为负责人之一参加欧盟“LENS可持续设计课程网络”课题,并被邀赴荷兰讲学。2008年主持中电研究所“神州超级计算机”研究与设计课题。

2008年7月主持韩国SK“北京亦庄工业设计创意园区研究”课题。

2008年负责我方“零点”交通位移工作坊研究与设计课题。

2009年主持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内外工业设计发展趋势研究》研究课题。

2009年7月主编教材《综合造型设计基础》,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ISBN 978-7-04-026459-3)。

2009年主持宁波市经济委员会《宁波工业设计战略与应用研究中心》研究课题。

2010年3月主持工业和信息化部《制造型企业的设计创新机制研究》课题。目前,正参与工业化信息部制定“中国发展工业设计产业的指导意见”,以及广东省“工业设计城”筹建和作为专业顾问筹建“广东省工业设计实训学院”。

2012年在装饰杂志2012第一期第四期发表论文《美化?造型?还是设计?》、《设计的本源就是创新》等。

 2012年“基于思维与实践并行的综合造型基础课程群建设” 获清华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获奖情况:

1989年被国家人事部、国家教委授予“归国留学突出贡献”奖章。

2004-2006年三次被清华大学评为优秀博士论文导师奖。

2001年主编及专著“工业设计学系统教材”被评为北京市高等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及国家教委高等教育优秀成果二等奖。

2005年11月被评为“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

2006年获“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颁发的“光华龙腾奖-中国设计贡献功勋人物金质奖章”。

2006年主持的“综合造型基础”课程被评为“教育部精品课程”,并主持2007-2010年该项目的研究建设。2007 年获第三届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2008年“综合造型设计基础”获北京市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9年9月主持的教学团队获2009年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

2009年10月我主持的教学团队获2009年国家级教学团队。

2009年我主持的《综合造型设计基础》获教育部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2012年度被中国工业设计协会评为中国十佳“推广杰出人物”。